本篇要介紹的淡水文化園區-原淡水臭油棧, 是英國商人Francis Cass(范嘉士)於1894年與滬尾鼻仔頭人士- 紀化三 所簽的"盡根永遠租斷田園山埔地段"契約中所劃租的地域, 1897年由於范嘉士參與了"殼牌運輸與貿易公司"的營運, 因此當年再將這塊租來的土地簽約租給殼牌公司, 作為儲存油品的倉庫用地, 因此該地又稱為"英商嘉士洋行倉庫", 1907年日本政府頒布永久代借地法規, 1909年日本政府依法將這塊土地劃歸殼牌公司名下, 從此殼牌公司便正式擁有這塊土地的永久代借權。(文資來源: 淡水文化基金會)
上圖為美國陸軍1944年9月發佈的淡水市街地圖, 由於日治時期殼牌公司在台的油品是由1900年日本成立的旭日(Rising Sun)火油公司管銷 (註: "廼生產"一名也是由此音譯而來), 因此美軍地圖上的註記是-Rising Sun Petroleum Co, 而不是Shell Petroleum Co(調查的真清楚, 想必有細作!!!), 圖中紅線圍起的區域即為殼牌公司土地的範圍, 這張地圖完成後, 1944年10月12日(台灣沖航空戰期間)美軍便對該地進行了轟炸, 圖中所標示的儲油槽(Fuel Tanks)位置遭擊中起火燃燒, 這就是淡水老一代口中"火燒臭油棧"的由來。
圖資來源: 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館藏 美軍陸軍1944-1945 台灣城市平面圖
文字來源:淡水文化基金會網站專題 -臭油棧傳奇 淡水殼牌倉庫歷史解謎
時間來到21世紀, 淡水的面貌已有大幅的改變, 1997年要不是各界文史人士及環保團體的反彈, 這百年古蹟早因淡水北側快速道路的興築而消失, 失去油槽的淡水殼牌石油倉庫(黃線所包含區域)雖然已失去原有功能, 卻仍作為殼牌石油公司的雜物倉庫; 直到2000年12月31日第二屆淡水文化會議, 台灣殼牌公司董事長田臨斌代表殼牌集團將百年歷史的淡水殼牌公司倉庫正式捐贈給淡水文化基金會。
圖資來源: Google Map

(註:2011~2012年間, 新北市政府對淡水河岸進行了改造, 2014年此時樣貌與2006年時已有很大的不同了)
圖資來源: Google Map &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美國國家檔案館典藏舊台灣航空照片

即便是堅硬的鋼鐵終究也有锈蝕的一天, 更何況是百年前的木製結構, 2000年12月31日殼牌公司正式將倉庫群捐給淡水文化基金會後, 便展開了將近十年的漫長整建工程, 上圖是園區中殼牌公司歷史陳展區裏, 倉庫修整工事進行時的照片。
圖資來源: 淡水文化基金會-殼牌石油公司歷史陳展室
這個位置以前還是學生時就來看過許多次, 只是資訊不發達, 怎麼看也看不出其中的名堂; 眼前的倉庫是嘉士洋行的汽油產品儲放倉庫, 是倉庫群中最晚興建者, 因此屋頂是以鋼構支撐, 目前靠河岸的這半區開放給業者經營咖啡座, 內側另一半則是介紹殼牌石油公司歷史的陳展室。



當年嘉士洋行的油品裝罐後, 會利用廠內的鐵道經由這裏先送到淡水火車站, 轉送至台北車站後再分送島內各地, 因此淡水文化協會特別在園區外佈置了鐵道的意象。

除了鐵道意象, 還特別將美軍測繪的本區地圖刻在鐵牌上
淡水文化園區內建置的英商嘉士洋行倉庫建物說明鐵牌



A棟製罐工廠設立很早, 因此屋頂是以木構支撐, 眼前這是依原樣整修過的樣貌


淡水文化基金會的辦公室入口

這裏是C棟潤滑油倉庫的內部, 仍然是以原來的木構樣式進行整修, 目前本區為古董陳列展售區(經營園區還是要經費的啦!!!)

當年美軍轟炸油庫時, C棟這裏也有受到波及, 支撐柱頂殘缺的一角見證了當年的那場空襲

這是B棟煤油桶倉庫, 下面的門已經封起來, 上頭的門檐和頂上的透氣防爆窗看起來像" : ( "臉譜狀, 還挺有趣的。

B棟媒油桶倉庫的外觀, 因為是存放油品的關係, 除了建築結構紮實外, 所有窗戶都是銅製的厚重防爆門窗, 以免發生意外時波及其他倉庫, 屋頂上還有透氣用的桶型百葉透氣孔

這是C棟潤滑油倉庫的側門, 目前是從內側裝上傳統式的木門(上面還有敲門環哩!), 不過外側牆上有六個大型鉸鏈的凹槽, 想必這裏原來應該也是裝有防爆門

C棟西側外觀
C棟這組防爆窗很有趣, 好像在發出"哦!"音的感覺


這裏是油品倉庫園區的管路最低點位置, 利用水比油重的原理, 每當使用熱水為油槽或管路進行清理時, 積圬將連同水由此孔冒出, 再由工人加以清理。
這裏是D棟輕質汽油倉庫, 兩邊大門上各有一個"福""祿"字樣, 中西混搭的樣式頗為有趣
庄子內溪旁的小型石造堤岸, 現已崩毀, 當年這裏是搬運貨品的小碼頭
由上方看庄子內溪旁的小型石造堤岸

後方的建物是H棟, 應該是油槽的幫浦間, 下方的月台及鐵道就是當年油品的運輸月台
這個位置是園區出口的地磅,送出的油品都要在這先過磅確定重量後再向外送到淡水火車站等待外運。眼前這堵牆當年應該是有門的, 牆外的地勢也是與此處齊平, 只是現在外圍的土地已比園區高出甚多, 為了不破壞景觀又能兼顧教育功能, 只好在園區外高起的土地上作了鐵道意象以為表示。
其實當年倉庫內的鐵道殘跡由於多年的乏人問津, 早已腐朽不堪, 剩下的殘件, 都已安置在殼牌公司歷史展示區中, 眼前這段鐵道及台車是文化協會斥資百萬向台鐵買來重新鋪設的, 這段鐵道只有前述的"HODCSON & STEAD"地磅是貨真價實的百年古董。
倉庫鐵道側邊上的這間是G棟的水幫浦間, 主要作為油品倉庫火災時滅火之用, 別看它小小一間, 它的水源可是來自台灣地區第一座水道水建設-淡水雙峻頭水源地(註: 雙峻頭水源地是於1899年4月1日開始對淡水地區供水), 可惜面對美軍對油庫區近乎點穴式的轟炸, 這幫浦間卻也無從發揮它的作用。


廠區內的兩股軌段

這裏就是60噸油槽和1200噸油槽原本所在的位置, 70年前的那場轟炸把這裏燒得只剩地基, 眼前的綠意讓人很難想像這裏曾是北台灣油品供應的大宗。

這裏是2500噸儲油槽的原址, 油槽中央甚至已長出了數棵大樹, 長年的與外隔絕, 也使這裏保留了許多淡水(甚至台灣地區)的原生種植物; 照片的左上方坡頂深處原本建有殼牌公司的洋樓, 90年代曾一度被改建為樹頂餐廳對外營業, 可惜後來的一場無名火(當時殼牌公司正為這塊土地和縣政府打官司中...), 把洋樓夷為平地, 後來更不知為何連地基都被鏟掉。
淡水的興衰見證了台灣的發展與在世界史中舉足輕重的角色, 中西古蹟並陳的滬尾小鎮, 為北台灣初期的建設注入了大量的活水, 雖然外國人營商的目地無非就是賺錢, 但想到台灣早年的眾多大型建設均是出自外國人的手筆, 心中不免感到汗顏哪!!
下篇繼續介紹輕質汽油倉庫裏陳展的的殼牌公司歷史, 這是當年殼牌公司將嘉士洋行倉庫捐贈給淡水文化基金會時唯一的要求, 雖然有點商業化, 但歷史就是歷史啊~~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