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一張疊圖, 比較當年日軍防砲陣地和週遭的古今狀況
右下方的橋樑為台北橋, 黃色區塊即為目前的空軍一村, 也就是原日本陸軍防砲陣地所在
圖資來源: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美國國家檔案館典藏舊台灣航空照片 & Google Earth

圖資來源: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美國國家檔案館典藏舊台灣航空照片 & Google Earth & 「臺灣文史資源海外徵集與國際合作計畫 - 台灣Corona衛星影像
這麼顯眼的目標, 美軍當年絕對不會放過, 1945年初大台北地區連續的被偵照後, 隨即就是1945年5月31日的台北大空襲; 本區域也遭到轟炸, 只是盟軍的落彈有偏差, 僅圓形陣地有部份中彈, 防空砲位附近顯然沒有被炸中, 和大漢溪彼岸的台北市區的傷亡及損失相比。這裏可說幸運多了。

圖資來源: 美國空軍歷史研究部(AFHRA)徵集成果 » 美軍轟炸任務月報:408BQ, May 1945

現今的三重環河路堤防邊掛著醒目的大帆布, 述說著這個區域自台灣光復後的使命

看似平凡的街角, 裏頭則別有洞天, 這裏曾是日治時期擔負大台北地區空防的防砲陣地之一(1945年時台北地區的空防只剩防砲了><|||, 台灣沖航空戰已經消耗掉絕大部份在台灣的日本航空戰力), 其角色重要性如同現今負責北台空防的愛國者飛彈陣地。

這塊牌子代表著許多人的回憶及眾多文史工作者的努力

同安東街與福德南路的交會口
空軍一村靠福德南路的南方入口, 目前仍有居民, 由入口看進去, 裏面的台基是高於外頭的路面, 這台基就是當年的防砲陣地的基座



正義南64巷旁這個公園很有意思, 長條形的公園裏, 每個座椅前方都有一塊圓形的水泥地面, 似乎在暗示著這個區域最初的使命, 其實真正的防砲基座是右方樹叢裏面較高的台基上。


同心圓形式的同安公園, 不知此地歷史的人大概會很疑惑為啥公園要蓋成圓形
在三重環河路通車之前, 這裏是大漢溪河堤旁甚少被注意的角落, 印象中的堤防邊總是附近居民的免費停車場和置物場, 凌亂與骯髒是小時侯最鮮明的感受, 不過自從環河路開通與新北大橋通車後, 附近的地景已大幅改變, 一切變得井然而有序; 看到這塊緊鄰台北市的土地歷史被重新重視, 而台北市內的軍事歷史遺跡卻幾乎已消失殆盡, 心中其實是五味雜陳的。
圍牆外看著空軍一村和日軍防砲陣地, 心中彷彿看到了赤坎樓和普羅民遮城的近代版, 空軍眷村蓋在舊日軍遺跡上就如同, 赤坎樓蓋在普羅民遮城的基座上一樣, 兩者同樣有歷史, 各自表述著曾屬於那個年代的歷史足跡。
~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