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6/15

2014.06.07 鹽水(南)Ensui South飛行場踏查

   鹽水南飛行場和鹽水北飛行場同為日軍十號戰備命令下所建置, 兩個機場間主要由兩條大型聯絡道相連接, 整個聯絡道群的沿途佈置了至少50座以上的機堡 , 而又以龜佛山作戰指揮中心碉堡附近較為密集, 整個飛行場佔地相當廣大, 最北端與最南端機堡的直線距離就達6公里!! 實在很好奇日軍飛行員及地勤人員是如何在如此一望無際的地貌中找到自己的座駕, 而跨距如此大的機堡及指揮中心的人員及器材交通又是如何處理, 實在頗耐人尋味。


美軍航拍照片與Google Map 的疊圖比較, 這次將連絡道也一併放進來

2014/6/13

2014.05.24 淡水文化園區(原殼牌石油公司英商嘉士洋行舊址-俗稱淡水臭油棧)尋訪 Part-II 殼牌石油公司歷史陳展專區

    淡水文化園區-嘉士洋行倉庫群中, D棟的輕質汽油倉是最靠近河岸的, 也是建造時間最晚的, 所以屋頂支撐使用了鋼構, 與其他老倉庫的質感有些許不同; 2000年12月31日殼牌石油公司正式將倉庫群的土地及地上物捐贈給淡水文化基金會時, 只附帶了一個旦書 - 園區內要設置一個區域專門展示殼牌公司的歷史, 因此D棟汽油倉庫後半靠陸地的這側便成為殼牌石油公司在地歷史的展示區, 有那麼點兒廣告意味, 但這就是歷史囉!!!




 D棟倉庫的大門有"福"與"祿"字樣, 中西合壁的感覺真是特別....        
         

2014/6/10

2014.06.07 鹽水(北)Ensui North飛行場踏查

    台灣的西部平原寬闊豐饒, 三百年來日本屢次生事想從台灣的土地上獲取資源, 終於在1894年擊敗清朝北洋艦隊後, 1895年以"下關條約"正式取得台灣治權, 日本人取得台灣之後, 為了能更加充份的利用, 展開了無數的大規模公共建設(最有名如: 1908年起的高雄港建設, 1918年施作1930年完工的烏山頭水庫及嘉南大圳系統), 日本政府為了加速建設, 提供了種種的誘因, 吸引了無數的日資進入台灣; 日治初期, 在[日本工業, 台灣農業] 的政策前提下, 台灣的農業空前迅速發展; 糖米業雖從荷明鄭清已是出口的大宗; 然進入日治之後, 在日本政府的刻意培植下, 台灣農業的實力更加大幅躍進; 以糖業來說, 從明鄭清時期散佈全台規模數以千計的中小型糖廍型態, 變成了工業化糖廠的系統性生產, 大量資金的進入, 使中大型糖廠如春筍般出現在全台各平原區, 到西元1935年時, 全台已有42所工業化規模糖廠, 除了供應日本本土需求無虞外, 每年更為日本賺進大量的外匯, 也為身為燃油進口國的日本奠下酒精燃料生產的基礎。

 定翼飛機的起降非平坦地不可, 因此平原區總是飛行場的首選, 尤其是進入戰時體制後, 軍事優先的前提下, 台灣東西部平原上的許多良田搖身一變成了戰機馳騁的飛行場; 鹽水飛行場就是其中之一; 鹽水飛行場是日軍十號戰備下的緊急建設, 目的是與"北港飛行場"及"北斗飛行場"一同作為連接南北飛行場群的"空中列車"(資料引用: 台灣文獻第六十三卷第三期, 盟軍記載的二戰台灣機場 - 杜正宇,謝濟全著  ), 1944年以前台灣區的飛行場多作為飛行員訓練用途, 由於1943年11月25日的新竹機場空襲行動, 使得日本警覺台灣已陷入戰爭危機, 因此除了作戰機隊向台灣進駐外, 於1944年3月發佈的十號戰備命令, 更促成了許多飛行場的興建, 鹽水飛行場約當此一時間點開始建置, 興築時間約六個月, 但隨著戰事的惡化, 美軍偵察機持續的密集航拍, 1944年下半即為美軍所發現標定, 空照圖中除了南北兩條跑道外, 更有許多日軍典型的V型機堡及數條的戰機聯絡道, 佔地之廣, 施工之繁, 以當時的人力物力水準來說, 均是非常可觀的工程, 只不過隨著日本戰敗, 戰地終究是回歸了良田, 大部份軍事設施均已消失, 只留下些許殘跡供後人憑吊。這次趁著連假南返的機會, 就來個"路過"踏查一番。
            

Google Map 上兩座南北機場的相對位置, 鹽水飛行場地理上是位於國道1號西側的鹿草鄉及東後寮之間

2014.05.24 淡水文化園區(原殼牌石油公司英商嘉士洋行舊址-俗稱淡水臭油棧)尋訪 Part-I

   淡水這地名在明鄭清時期曾一度代表濁水溪以北的台灣, 但隨著北台灣土地的逐漸開發, 所涵蓋區域逐漸縮小, 1858年的天津條約, 淡水名列開港通商的港埠之一, 從此西方洋行林立, 西洋文明與舊文化的揉合不斷地在這塊土地重覆上演, 日治時期淡水河出口北岸被通稱為淡水, 現今我們所熟知的淡水, 清末日治初期原稱為滬尾, 日治時期滬尾與淡水兩名稱常造成公文書上的作業困擾; 因此1912年(大正元年)日本政府統一將滬尾一名全部改為淡水, 滬尾一詞從此只出現在人們的口耳相傳及歷史回憶中。
  本篇要介紹的淡水文化園區-原淡水臭油棧, 是英國商人Francis Cass(范嘉士)於1894年與滬尾鼻仔頭人士- 紀化三 所簽的"盡根永遠租斷田園山埔地段"契約中所劃租的地域, 1897年由於范嘉士參與了"殼牌運輸與貿易公司"的營運, 因此當年再將這塊租來的土地簽約租給殼牌公司, 作為儲存油品的倉庫用地, 因此該地又稱為"英商嘉士洋行倉庫", 1907年日本政府頒布永久代借地法規, 1909年日本政府依法將這塊土地劃歸殼牌公司名下, 從此殼牌公司便正式擁有這塊土地的永久代借權。(文資來源: 淡水文化基金會)

     
 上圖為美國陸軍1944年9月發佈的淡水市街地圖, 由於日治時期殼牌公司在台的油品是由1900年日本成立的旭日(Rising Sun)火油公司管銷 (註: "廼生產"一名也是由此音譯而來), 因此美軍地圖上的註記是-Rising Sun Petroleum Co, 而不是Shell Petroleum Co(調查的真清楚, 想必有細作!!!), 圖中紅線圍起的區域即為殼牌公司土地的範圍, 這張地圖完成後, 1944年10月12日(台灣沖航空戰期間)美軍便對該地進行了轟炸, 圖中所標示的儲油槽(Fuel Tanks)位置遭擊中起火燃燒, 這就是淡水老一代口中"火燒臭油棧"的由來。
 圖資來源: 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館藏 美軍陸軍1944-1945 台灣城市平面圖
 文字來源:淡水文化基金會網站專題 -臭油棧傳奇 淡水殼牌倉庫歷史解謎